北京莱茵春天德语学校校长 – 张帆博士所著新书《德国高等学校的兴衰与等级形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
该书纵向以时间为线索,跨度长达560年,从德国大学初期形成,到横向以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几个维度分别总结、厘清德国高校层级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出高校分层德国模式的特点并画出一张德国高等教育系统金字塔的形态图。
为了更真实详尽的了解德国大学现状,张帆博士还特意前往德国拜访了著名教育学教授、奥登堡大学前副校长舒尔茨(W. Scholz)先生。通过对德国高校的亲身了解,以及对中国当代德国留学生的接触与分析,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该书。
愿此书能为即将踏上德国留学之路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以下转载此书部分内容:
二、高校发展中心研究排行榜
(一)高校发展中心
高校发展中心(Centrum fuer Hochschulentwicklung,以下简称CHE)由贝塔斯曼基金会和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倡议,成立于1994年5月,其目的是支持德国高等院校的改革。高效发展中心属于公益性责任有限公司,是一个非政治、非营利的组织。中心的宗旨是为高校改革服务,保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国际比较,提出德国高校发展的新思路,并在高校中试验新的组织机构模式。同时通过与高校和政界决策部门的对话,使改革方案更加具体化。
高校发展中心由一名执行理事领导,负责中心的具体事务。另外,一个由州教育部、国内外大学和经济企业界有关人士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与中心领导层共同商定工作目标,评估中心工作。首任中心主任是多特蒙德大学前任校长德特勒夫·米勒伯凌教授(Detlef Mueller Boeling),2008年8月起现任主任是德莱格博士(Dr. Joeg Draeger)。高校发展中心在内部组织方面不采用固定的处室机构,而是按课题组成灵活的课题组,课题组人员。高校发展中心每年的经费在230万欧元左右,其中75%由贝塔斯曼基金会提供,剩余的25%经费来自各类委托项目和举办各种活动的收入。
大学排名是高校发展中心的一项主要工作,中心从1998年起从事对德国高校学科的比较研究,目的是向求学者或转学者提供一种比较客观的手段,来了解各校各个专业的情况。已推出多种排行榜,其中主要包括德国高校排名、研究排名、卓越排名。
1998年CHE首次推出德国高校排名(Hochschulranking),1999年起与《明星周刊》(Stern)合作,2005年开始与《时报》(Die Zeit)合作,合作者的责任严格区分的,CHE负责数据收集与排名,而新闻媒体只负责市场和发布。
高校发展中心的德国高校排名(Hochschulranking)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排名必须以学科为对象。没有一所高校能在所有学科和领域中都占据领先地位,因此不对高校进行总体排名。第二,排名必须是多维的。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各校在科研、教学、辅导、设备等方面的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高校发展中心的排名程序中,学习时间的长短、第三资金的多少、图书资料的齐全以及教室辅导的好坏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学校在这个学科领域内的地位。第三,排名不排位。传统的排名方式均以具体分数来体现学校的地位,而正是这貌似精确的分数往往被用来做不恰当的宣传。为了避免这一弱点,高校发展中心在德国高校排名中以顶尖、中间和末尾三级制取代分数制……
(摘自《德国高等学校的兴衰与等级形成》,第三章浮出水面的金字塔;1990年以来的德国高校分层)